打开它

繁体版 简体版
打开它 > 时砂遗楼 > 第49章 寻求专家帮助

第49章 寻求专家帮助

。-求,书*帮? ?首.发¢

"您看这个!" 她将手机屏幕推过去,老者的瞳孔微微收缩。壁画上的螺旋纹共有七圈,而拓片底部的相同符号恰好也是七圈,这种数字的一致性在古代文明里往往与天文历法相关。老者忽然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中亚文明交流史》,翻到贵霜帝国时期的章节,指着一幅描绘商队的浮雕:"公元前二世纪,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希腊商人、波斯工匠、印度僧侣... 不同文明的书写系统在这里碰撞,会不会在更早的时期,就存在这样的文字熔炉?"

,!

夜色渐深,台灯在两人之间投下暖黄的光晕。老者从抽屉里拿出张泛黄的手稿,上面是他二十年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的木简文字,那些介于隶书与佉卢文之间的符号,此刻与江浅的拓片放在一起,竟能拼出几个完整的短句。"当年我以为是佉卢文的变体," 老者的声音有些沙哑,"现在看来,可能都是这种混合文字体系的分支。"

江浅忽然注意到老者办公桌上的台历,5 月 5 在那个日期旁画着个小陶罐,正是她带来的拓片上反复出现的器物图形。"这个陶罐..." 她指着台历,老者笑了:"今早收到的考古简报,新疆克孜尔石窟新出土的陶瓮,肩部刻的就是这个图形,碳十四测定距今三千三百年,和你的拓片年代相近。"

他们就着冷茶继续分析,老者用不同颜色的便签纸标注拓片上的三种文字成分:红色代表埃及元素,蓝色是苏美尔,黄色是本土符号。当所有便签贴满整块黑板时,一幅跨越三大文明的文字交流图谱渐渐清晰。某个形似眼睛的符号(埃及乌加特眼)旁边,叠着苏美尔的楔形 "看" 字,下方则是甲骨文的 "见",三种文明对 "视觉" 的诠释在此处达成奇妙的统一。

"最关键的是这个 ——" 老者用荧光笔圈住拓片最下方的一行符号,此前江浅一直以为是杂乱的刻痕,此刻在老者的拆解下,竟呈现出类似星图的排列。对照苏美尔的黄道十二宫图,每个符号对应不同的星座,而星图下方的三个重复符号,正是他们刚才分析的 "十" 字,"三十个星座?不对," 老者忽然摇头,"苏美尔人分黄道为十二宫,埃及人是三十六旬星,这里三十个符号,可能是两种体系的融合。"

江浅的后背早已汗湿,却浑然不觉。她忽然想起在拓片左上角的某个符号,之前误判为破损,现在看来竟是埃及圣书字里的 "年" 符号,旁边的楔形符号代表 "循环",而本土符号是 "季",三者组合起来,很可能是在记录某种跨文明的历法周期。这个发现让她心跳加速,立即在笔记本上画出三者的组合示意图。

当校钟敲响十下时,老者终于摘下眼镜,揉着太阳穴笑叹:"人老了,眼神不济咯。" 但他的语气里满是兴奋,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江浅这才注意到他中山装的第二颗纽扣扣错了孔,袖口还沾着几点墨迹,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像她想象中的大学者 —— 沉浸在学问里,连时间都忘了。

"下周去新疆的考察队还有名额," 老者忽然从文件夹里抽出张表格,"克孜尔新出土的陶瓮需要文字比对,你的拓片说不定能解开关键谜题。" 江浅看着表格上的 "古文字联合科考" 字样,喉咙发紧,指尖在 "申请人" 一栏轻轻摩挲。窗外的玉兰在夜色里散发着幽香,她忽然想起第一次看见拓片时的那个雨夜,雷电照亮石碑的瞬间,那些文字仿佛活过来一般在石面上游走。

告别时老者往她手里塞了本《古文字比较研究手册》,扉页上有他的签名和日期,墨迹未干。走到楼梯拐角,江浅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回头看见老者举着个布袋气喘吁吁:"忘了给你,去年在尼尼微遗址捡的楔形文字泥板残片,你留着比对。" 布袋里的残片冰凉,却带着穿越三千年的温度,江浅忽然眼眶发热,想起父亲临终前交给她拓片时的眼神 —— 那是考古学者对未知的终生痴迷,此刻在老者眼中,她又看见了同样的光芒。

走出学院楼时,月亮已经爬上飞檐。江浅坐在台阶上翻开笔记本,荧光笔标注的重点在手机光下格外醒目。混合文字体系、三种文明要素、书写工具混用、历法星图... 这些关键词在她脑海里编织成网,拓片不再是零散的符号,而是变成了一扇门,门后是那个让三大文明书写者共同提笔的神秘时代。

夜风带来远处的琴声,不知哪个琴房在弹《阳关三叠》。江浅摸着布袋里的楔形残片,忽然想起老者说的那句话:"文字是文明的基因,当三种基因在同一个符号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