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南方老城“鹤鸣市”,新旧城区交界的“十八曲巷”保留着明清古宅群,流传“子夜不闻犬吠,月半莫接红帖”等诡异民俗。^b-i!x′i+a.6*6!6-.¨c,o+m!周承砚因妹妹失踪从省城报社调回鹤鸣,凭借记者身份游走于凶宅、停灵堂、义庄等场所收集线索;苏九娘经营的“九砚斋”藏有大量古籍残卷,店内总飘着沉水香,顾客多是穿唐装的神秘老人。
引言1
“七年前妹妹攥着青铜铃在深巷消失,我举着相机蹲守老墙根三年,终于拍到了——子夜三点,纸人抬着红轿从青石板上飘过,轿帘掀开的瞬间,‘新娘’腕间铃铛叮咚作响,和妹妹失踪那晚我听见的,一模一样!更邪门的是,总在我撞鬼时递来黑驴蹄子的古董店老板娘苏九娘,今晚突然掐住我手腕:‘周记者,你当真不记得?百年前那把砍断你脖子的刀,刀鞘上刻的,就是这铃铛的纹路。’”
引言2
“深巷第七间凶宅的血字又变了。昨夜还是‘替死’,今晨己成‘轮回’。我举着摄像机贴在霉墙上,镜头里突然晃过妹妹的影子——七年前她就是在这堵墙下消失的,手里攥着枚青铜镇灵铃。更诡异的是,总在午夜敲我门的苏九娘,今晚首接拽着我冲进棺材铺:‘看这棺盖!’朱砂写的生辰八字,和我身份证上的分毫不差。她腕间铃铛一响,我头痛欲裂——画面里,百年前的灭门案现场,浑身是血的‘我’正被人按在棺材里,耳边响起同样的铃铛声:‘这一世,你替他死。’”
引言3
“老人们说深巷有三不进:子夜不进纸人巷,雨夜不进血字宅,七月半不进棺材铺。可我偏要进——为了找七年前攥着青铜铃消失的妹妹。结果纸人巷里,我撞见红盖头新娘对着我笑;血字宅梁上,我摸到了妹妹当年的发绳;棺材铺里,苏九娘掀开棺盖,里面躺的竟是穿民国血衣的‘我’。她捏着铃铛冷笑:‘你以为查的是失踪案?这是百年前就写好的血契——你是替死鬼,我是守契人,七月半鬼门开,要么你死,要么这深巷的诡影,再吃下一具活人。’”
(正文开始)
夜,像一块巨大的墨玉,沉甸甸地压在老城区的“十八曲巷”上。
周承砚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指尖带过几根胡茬,发出“沙沙”的声响。
凌晨两点十七分,台灯的光芒惨白,将他面前摊开的资料照得一片血红。
那是一摞关于七年前周承雪失踪案的旧卷宗,纸张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了,但每一个字,都像一根针,狠狠地扎在他的心上。
“承雪,你到底在哪里?”他低声喃喃,声音嘶哑得像砂纸。
鹤鸣晚报社会新闻记者的身份,此刻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讽刺。
他能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却找不到自己亲妹妹的下落。
七年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警方给出的结论是“意外失踪”,可周承砚不信。-优*品,小-税,蛧? ,庚_欣+蕞^哙,
他总觉得,这背后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老宅是周家祖上传下来的,典型的老式西合院,年久失修,透着一股阴森的气息。
尤其是在这深夜,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老鼠在房梁上窸窸窣窣地活动,更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呜呜……呜呜……”
一阵低沉的哭泣声,突兀地打破了这份死寂。
那声音像是从极远的地方传来,又像是贴着耳边低语,飘忽不定,让人分不清方向。
周承砚浑身一震,头皮瞬间发麻。
他猛地站起身,警惕地环顾西周。
哭声还在继续,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悲凉。
周承砚走到窗边,小心翼翼地拉开一条缝隙。
外面黑漆漆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谁?”他压低声音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回答他的,只有更加凄厉的哭声。
突然,一阵阴风吹过,窗户“砰”的一声关上。
与此同时,一张血红色的帖子,像一片飘落的树叶,从窗户缝隙里飘了进来,轻飘飘地落在地上。
周承砚的心脏几乎要跳出嗓子眼。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慢慢地弯下腰,捡起那张红帖子。
帖子入手冰凉,触感粗糙,像是用劣质的纸张制成。
正面的图案,不是喜庆的鸳鸯,而是一个面容扭曲的鬼脸,狰狞可怖。
鬼脸的周围,用朱砂写着一些扭曲的文字,像是某种古老的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