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它

繁体版 简体版
打开它 > 穿越1800年 > 第58 章 税收来源和支出

第58 章 税收来源和支出

财政来源,首先是农业税。.1-8?6,t¢x,t′.\c?o¨m.自从改朝换代以来,国内的农业税率从原先满清时期的十税五降低到了如今的十税一,百姓负担减轻了不少,民心自然也稳定了许多。而在越南刚被纳入版图的新占领区,由于基础建设尚未完善、民情尚不稳定,税收政策则更为宽松,采取的是十税三的比例,以安抚当地民众的情绪。

至于商税方面,国内维持在十税二,而国外贸易则为十税三,虽然略高于国内,但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来看,并不算沉重。与广西一带相比,这一税率稍高一些,但比起旧政权时期,己经算是宽厚许多了,百姓口中对新政多有赞许之声。

此外,军械厂、水泥厂、钢铁厂等重工业设施也在金田拔地而起,构成了整个政权的工业骨架。.白?马¢书+院¨ ^哽^芯!嶵\快-这些工厂不仅为军队提供装备支持,也为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陈东主持下的玻璃厂和制药厂,则填补了民用工业的空白,使得生活物资不再依赖外部输入。制衣厂的建立更是解决了士兵与百姓的穿衣问题,实现了自给自足。

所有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均由救活军首接掌控,并派专人驻守监管,以防技术外泄或管理松懈。每一座工厂都有严密的规章制度,进出人员必须登记审查,技术人员不得随意调动,确保核心技术不外流,同时也防止敌对势力渗透破坏。?k!a^n+s!h`u~d·i/.·c¢o?m′

至于传统行业,如手工艺、小作坊、民间商贸等,则依旧由私人自行经营,政府并不过多干涉,只通过税收与市场调节手段进行引导。这种“统放结合”的经济模式,既保证了政权对关键产业的控制力,又激发了民间经济的活力,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财政体系。

金田陈东带头建立的精盐、水泥、玻璃、铸铁、制衣厂、制药等工厂,迅速在城中扎下了根。精盐洁白如雪,颗粒均匀,立刻在周边城镇打开了销路。水泥厂紧随其后投产,烧制出的水泥色泽灰匀、质地坚硬,很快被各地商贾争相订购。玻璃厂的诞生更是轰动一时,透明光亮的窗片第一次出现在百姓家中,连夜晚点灯都显得明亮了几分。

这些官营工厂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更为救活军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过去靠战利品和临时征税维持生计的军队,如今有了稳定的财源支撑。每月从各厂上缴的银两中抽出一部分,便可保障士兵粮饷、武器更新以及伤病员的抚恤。

当然不是所有工厂单位都是赚钱的,这一点陈东心里比谁都清楚。虽然眼下军饷和官员俸禄都不算高,但各处矿场却是持续不断地投入人力与资源。这些矿场中,虽说大多数是俘虏在劳作,可毕竟不是要他们的命,吃喝拉撒一样都少不了,还得有人看管、有人调度,连带粮食、衣物、工具等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更别提那些正式的矿工,他们可是靠力气吃饭的,工资一分都不能少。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沉重的负担,却也为陈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金银铜铁、硫磺硝石等重要物资。这些资源不仅支撑起了整个军队的运转,更是为建设救活军立下了汗马功劳。火药得以制造,兵器得以锻造,战备得以充实,可以说,没有这些矿场,就没有如今这支逐渐成型的武装力量。

而在另一头,教育方面的支出也不容小觑。各村的小学、中学虽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材、教具、教师薪资都要钱。尤其是那几所新办的党校和军校,更是花钱如流水。陈东知道,光靠刀枪打不出一个稳固的未来,必须要有懂得治理的人才,有能指挥作战的将领。于是他咬牙坚持着,哪怕手头再紧,也从未动过削减教育经费的念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