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它

繁体版 简体版
打开它 > 穿越1800年 > 第69 章 吞下越南修路

第69 章 吞下越南修路

半年时间,足以改变一片土地的命运。¨c¨m/s^x′s′.¢n_e*t~

从最初的边境冲突到全面战争,战火蔓延得比预想中更快。越南的国土,在这场铁与血的吞噬中逐渐沦陷。起初是北部几个省份,接着是中部要塞,最后连南部最富庶的平原也未能幸免。战线推进得迅猛而冷酷,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将整个国家切割得支离破碎。

战争结束时,俘虏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几十万越南士兵被俘,他们不再是战场上的敌人,而是胜利者手中的资源。对于这些战俘的处理,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一部分被送往矿厂,在阴暗潮湿的地下挥汗如雨;另一些则被派往农场,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而剩下的大多数人,则被编入修路队,沿着新占领的土地铺设一条条通向未来的道路。十年服役期,是他们换取自由的代价。!幻/想′姬\ !更¢歆^醉!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参军成了一种新的选择——哪怕你是个越南俘虏。只要加入“俘虏军”,就意味着有机会立功、有机会成为自由民。虽然没有军饷,任务危险,但只要立功,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且,功劳还能兑换奖励,让一个曾经一无所有的人,在退伍后也能拥有一块地、一间屋,甚至一头牛,获得金银女人。

于是,无论是广西本地的救活军、民兵广西俘虏敢死队,还是那些被收编的越南仆从军,甚至是条件最艰苦的越南俘虏军,都拼命作战,只为那一纸自由证明和可能的财富。老六作风盛行,讲究的就是能打、敢拼、有命活着回来就有回报。在这种激励下,士气高涨,战斗意志远超常规部队。

然而,随着战争结束,军队规模迅速膨胀,问题也随之而来。\微~趣.晓^税, ¢已.发,布~罪*欣/璋`結~大量俘虏军的存在,影响了军队的正规化进程。为了维持秩序,广西首陈东下令:凡是立下足够功劳的俘虏军士兵,必须退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队的新鲜血液不断涌入,同时让那些曾经为自由拼搏的人,真正走向新的生活。

命令下达那日,许多立功的站在营帐外,久久不愿离去。有人欢喜,有人失落。他们曾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如今却要各奔前程。有人即将成为自由民,有人还在等待机会,而更多的人,己经在心中默默规划着未来的生活。

拿下越南后,陈东没有片刻耽搁,立刻骑马从广西出发,日夜兼程赶往交趾。一路上尘土飞扬,战马嘶鸣,随行的将士们个个风尘仆仆,却无人敢言疲惫。这一路不仅是地理上的跋涉,更是他心中沉甸甸的思索之路。

当陈东站在升龙城头,俯瞰这片刚刚纳入版图的土地时,心中却没有太多胜利的喜悦。他想起前朝明朝曾在此设立交趾布政使司,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最终却黯然撤兵,让这块土地重新分裂出去。这不是因为百姓不忠、土地贫瘠,也不是地方难以治理,而是——道路不通!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当年明军在丛林泥泞中寸步难行的画面,粮草无法送达,援军无法调动,一场大雨便足以让大军瘫痪。这才是真正的败因。

“修路!”陈东猛然睁开眼,声音如铁。

他下令将几十万俘虏集中调遣,一部分安排在北部山区屯田,以供日后驻军与民食;另一部分则被派往矿山,开采铜铁金银等资源,为将来建设打下基础;而绝大多数人,则被分配到一条浩大的工程任务中——修路。

从北至南,千里之地被划分为数十段,每一段由专门的将领和工匠统领,督工严明,进度分明。陈东亲自巡视工地,常常下马步行,亲手测量泥土硬度,查看石料铺设是否均匀。他要求主干道必须达到二十米宽,铺以碎石夯土,确保西季通行无阻。而在乡野之间,则修建大量十米宽的支线道路,连接村庄与城镇,打通毛细血管般的交通网络。

“这不是为了我今天走一回,”他对身边的属下说,“这是为了百年之后,南北一体,政令通达,商旅往来。”

有人不解:“大人,这些俘虏都是敌军,为何不杀?”

陈东冷笑一声:“杀一人易,驯万人难。若能让他们用双手赎罪,岂不比一刀斩首更有价值?”

于是,在陈东的统筹之下,整个越南大地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基建浪潮。铁锤敲击声、号子声、马车辘辘声交织成一片,仿佛是这片土地重生的鼓点。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