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脚步从未停歇,仿佛命运的齿轮在血与火中不断碾压前行。`墈^书′君, +芜.错?内,容?就在萧贵率领三路大军浩荡进入云省的同时,南方的战线也在悄然推进。两支军队如潮水般南下,一座又一座小岛被他们踏足、征服。每占领一地,士兵们便开始修筑碉堡,立碑铭文,宣告这片土地己归顺于新的统治者。土著居民被驱赶、抓捕,他们的信仰与历史被付之一炬,古老的典籍化作灰烬飘散在风中。
在这片焦土之上,语言与文字成为了最锋利的武器。军方推行普通话与简体字,强迫所有孩童学习新语言、背诵新政令。那些曾世代流传的方言和古文,在烈焰与铁蹄之下逐渐消亡。\比/奇\中/闻¨网` `冕.沸?岳?黩!抵抗者被镇压,沉默者被同化,唯有夜深人静时,老人们低声吟唱着祖先的歌谣,如同微弱的星火,在黑暗中倔强地闪烁。
岭南出发的三个军,由军统帅李成带领攻占台湾岛的战役,比预想中的简单得多。
自从小型蒸汽铁甲舰问世之后,海军力量迅速壮大。这些战舰虽小,却灵活凶猛,船身包裹着钢板,吃水浅,速度快,火力又强,能在沿海和内河自由穿梭。最开始只是试探性地袭击满清水师的小型舰队,但很快发现清军根本不是对手。.8^4\k/a·n¨s·h`u\.`c/o*m_每次出击,都能缴获几艘木制战船,甚至还有些洋式帆船。
这些船被拖回港口后,立刻送入船厂翻新改造。工匠们将船底钉上薄钢板,再装上蒸汽机,换上几门拿破仑炮和钢制“没良心炮”——这炮是山寨版的臼炮,射程不远但威力惊人,专打敌舰甲板和岸上工事。船上还备有燃烧弹、炸药包,一旦命中,火光冲天,连人带船都烧成灰烬。
而最可怕的不是这些武器,而是那支由俘虏组成的新水兵队伍。每一场战斗结束后,都会抓来不少清军水手和家属。男人剃了辫子,女人送去缝补衣物、煮饭洗衣,孩子则被安排去学识字或操炮。至于那些被抓来的水兵,接着在手臂和胸口刻下反清复明,再配上一套黑衣黑裤,就成了新政权的忠诚战士。
至于工匠,更是重点对象。凡是造船、修船、铸炮、炼铁的一技之长者,全家都被接到船厂附近安置,好吃好住,还配发银元。他们只要安心干活,家人就能过上安稳日子。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使得海军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战舰一艘接一艘地下水,水兵一队接一队地训练。
在风平浪静的清晨登陆湾岛。由于清军早己溃不成军,地方团练也毫无斗志,几乎未遇像样的抵抗。军队一路推进,沿途百姓起初惊慌失措,后来见这支军队纪律严明、不扰民、不抢粮,反而开始提供情报、指路带路。
短短半月,全岛便宣告光复。最后剩下的,不过是一些治理上的琐事:重建官署、安抚民心、整顿田赋、清理户籍。这些事情交给后续派来的文官处理,而军队则转入休整,准备迎接下一个目标。
站在基隆港的高台上,望着海面蒸腾的晨雾与远处列队停泊的铁甲舰,一位老水兵低声说道:“当年我们还在划桨船里摇橹的时候,谁能想到今天能坐在铁皮船上,开炮把鞑子打得抱头鼠窜。”
他身旁的年轻人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等咱们打到北平城,我一定要去紫禁城里走一圈,看看那皇帝坐的是不是金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