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将刚一来到城楼上,发现也就是区区千余唐军。.k¨a*n′s~h¨u+q+u′n?.¢c,o?m/
黄巢等人眉目便舒展开来。
而城下唐军将领一看到黄巢与王仙芝都在,便勒转马头撤离了。
众人不禁笑了起来。
“看来他们情报有误啊……”
随后黄巢转过身来,边走边对着黄宁道:“宁弟,那个影主是不是崔无常啊?”
“回大哥,以宁弟来看,大致就是。”
“眼下小弟有信心能解决此人。”
黄宁一说,黄巢也就又道:“你放手去干吧,需要什么,直接下令就是。”
黄宁听了,便拱手应诺。
对于崔无常这个身居幕后的角色,他打算好好盘算一下制敌策略。
“这些唐军,不过如此。”
此时王仙芝抚着虬髯,开口声音洪亮。
城上众将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哄笑声又起。
“情报有误,倒省了我们一番手脚。”
而崔无常这个名字,此时在黄宁心中反复碾磨。
对付这等藏身暗影、操控傀儡的高手,强攻硬取只会打草惊蛇。
他需要一个完美的陷阱,一个让崔无常不得不亲自现身,且自以为掌控全局的契机。
壮大队伍,是当务之急。
不过抓捕崔无常也要提上日程了。
随后几日,郓州城下,义军大营的规模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
黄巢“冲天大将军”和王仙芝“天补平均大将军”的旗号,如同巨大的磁石。
饱受苛政与饥荒折磨的流民,从四面八方涌来。
衣衫褴褛的农夫丢下锄头,拖家带口投奔义军。
啸聚山林的草莽豪杰,听闻黄巢威名,纷纷率众来归。
甚至一些对朝廷失望透顶的州县小吏、失意文人,也加入了队伍。
营地里每日人声鼎沸,新搭建的帐篷连绵不绝。?x-q^k-s¨w?.\c^o′m′
操练的喊杀声震天动地,刀枪的寒光映日生辉。
黄巢与王仙芝亲自检阅新军,鼓舞士气。
粮草辎重的征集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黄宁派出精明强干的队伍,分赴周边富庶村镇。
他们打开官府和豪强的粮仓,将堆积如山的粟米布帛运回大营。
“开仓放粮,赈济饥民”的口号响彻乡野。
无数濒死的百姓因此活命,对义军感恩戴德。
“黄王来了不纳粮!”的童谣开始悄然流传。
义军的兵力,在短短月余内,已膨胀至数万之众。
军容鼎盛,士气高昂。
黄巢坐镇中军,运筹帷幄。
王仙芝则负责整军经武,操练兵马。
黄宁则一面协助处理繁重的军务,一面将全部心神投入到对付崔无常的计划中。
此刻黄宁的目光,投向了东北方向的战略要地——济州。
济州富庶,且是沟通运河的重要节点。
夺取济州,既能获得大量补给,又能进一步威胁东都洛阳。
这绝对是一个足以让黄巢动心的目标。
同时,济州防御相对坚固,强攻必然损失惨重。
如果能有一个“意外”的机会,比如内部策应、守将动摇、或者唐军调度出现重大失误……
这种“意外”,对擅长制造混乱的崔无常而言,无疑是展现价值、重创义军的最佳舞台。
黄宁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计划的核心,开始在他脑中清晰成型——“将计就计,引蛇出洞”。
他需要制造一个义军即将大举进攻济州的“绝密”情报。
并让这个情报,“意外”地落入崔无常的影卫手中。
同时,在这个情报里,埋下一个致命的、需要崔无常亲自确认或执行的“关键点”。^1,7?n′o·v~e?l+.\c^o/m,
这个关键点,就是诱捕他的牢笼。
黄宁开始精心编织这张无形的大网。
他首先找到了黄巢和王仙芝,密谈良久。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以及需要他们配合的关键环节。
黄巢沉吟片刻,眼中精光闪烁。
“此计甚险,但若成,可除崔无常此人!宁弟,你有几分把握?”
“七分在天,三分在人,但事在人为!”黄宁眼神坚定。
“好!就依你之计!我与王兄全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