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在涅瓦河口的荒岛沼泽上建起的都城圣彼得堡是欧化政策的纪念碑、改革时代的标志。.删¨芭?墈′书!网+ *芜_错+内`容\这座城市不仅有按欧洲时尚建造的漂亮的石结构建筑、有喷泉和雕塑的公园、壮观的涅瓦大街林荫道和俄国最早的照明路灯,它还是俄国人生活方式欧化的先锋。彼得一世派往欧洲留学的贵族带回了那里上层社会的风尚和爱好,国内的贵族子弟也要在学校里学习上流社会的风度举止,彼得本人也常在宫中教授各种礼节,并要求严格实行。他还令其亲信布留斯等人编写了——本教导贵族子弟待人处世的书,名为《青年正则》。这本书规定了青年在居家、外出、工作和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如谦虚、礼貌、温和等等,还具体要求青年养成文明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当众搔痒,走路应挺胸阔步而不低头看地或侧目视人,进餐时不舔手指、不啃骨头、擦嘴用餐巾而不能用手,剔牙必须以一手遮口。诸如此类的规矩还有许多。这本书在首都和其他城市广泛流行,彼得在世时就曾3次印行,对形成上流社会的礼仪习惯起了很大作用。彼得一世破除了一些束缚妇女的旧风俗,他下令禁止妇女带面纱,要求贵族和商人带自己的妻子女儿参加社交活动。?躌~4~看`书· -追+最¢薪′璋?結.l718年,他亲自倡导举办“大舞会”这种以娱乐、交际、非正式讨沦问题为目的的社交聚会。他为大舞会拟定了章程和宾客的行为准则,规定由高官显贵轮流作东。大舞会—般从下午5 点到晚上10点,参加者是外交官、官员、富商、学者、技师及其夫人和儿女。主人无须迎送客人,只要准备好舞会场地并提供糖果、烟草、饮料以及棋桌便可。彼得的改革不只限于世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同时也涉及到俄罗斯的宗教生活。
彼得—世是个不信教的沙皇,他不敬上帝,经常揶揄挖苦教会和神职人员。1698年他从国外回来后,不是先到克里姆林宫向圣像膜拜,而是立刻去莫斯科的侨民区找外国人。当教会人士意识到沙皇准备破坏传统的俄国生活时,便制造了所谓上帝显灵、圣像流泪等种种“怪象”,试图使彼得—世感到惧怕而停止他那些反基督的做法。但彼得根本不以为意。1720年,圣彼得堡—个教堂发生了圣像“哭泣”的事情,彼得—世闻讯后立即下令将这幅圣母像取来,当场查明了制造这—“异事”的拙劣手法,严惩了作伪者。·卡¨卡′晓/说`惘` ·最*新!章,結~更′辛-快*
在18 世纪初的改革中,俄罗斯东正教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最终被确定下来。为了削弱教会的经济实力.沙皇曾在1701 年和1724 年两次颁布命令,不准修道院购买和交换土地,剥夺其支配领地收入的权利,规定修道院有义务赡养退伍的老弱官兵和提供办学校的经费,要求神职人员遵从占制、“用自己劳动的手养活许多乞丐”,取消修道士的等级制度,所有人都只能分配到一份简单的口粮并都要学会一门手艺。
彼得一世还把由国家管理教会的新思想逐步付诸实施。1700 年,总主教阿德里安死后,彼得有意不指定新的总主教,只是任命支持改革的梁赞主教雅沃尔斯基以“总主教圣座临时守护者”的资格处理日常宗教事务。1721年公布的《宗教事务管理章程》规定:取消总主教一职,沙皇为东正教“最高牧首”,在教会之上设宗教事务管理局,教会活动限于精神方面,不得干预政治、不得插手世俗事务或仪式。于是,教会完全成为国家的附庸。自1722 年开始,宗教事务管理局的首脑就一直由世俗官员担任;在这个机构巾任职的高级神职人员必须像世俗官员那样宣誓效忠沙皇、无条件执行沙皇旨意、为保卫沙皇的一切所有权和特权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彼得—世虽然自己不信基督,但他深知宗教对于巩固专制政权的意义。当一位具有自由思想的显贵塔季谢夫对几本圣书冷嘲热讽时,彼得用权杖把他打了一顿,并且教训他说:“你竟胆敢破坏这根使整个音调保持和谐的琴弦!我要让你知道,应该如何崇敬圣书,不要把维系整个结构的链条扯断。”1718 年颁布的一项法令规定,教徒必须严格履行其宗教职责,凡不作忏悔者、凡在节日和礼拜日不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