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改革的措施对于构成俄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6+邀¢墈!书¨惘, ¢毋!错′内,容!在农奴制的俄国农村,农民的婚姻经常受到农奴主卑鄙和自私的干涉。17 世纪以来,农村女子必须向主人缴纳一笔“迁移费”并取得“自由证”之后才能从这个领地嫁到别的领地上去。到18 世纪初,迁移费不断提高,以至于在很多地方成为农民结婚的障碍。修道院和宫廷领地也奉行同样的原则。只有少数开明的贵族愿意让自己领地上的农民自由结婚,如18 世纪著名的军事家彼·阿·鲁勉采夫在自己的领地管理条例中禁止管家干涉农民的婚事。但在那个农奴制强化的时期,贵族地主一般都不愿让女性农奴嫁到别人的领地上去,而要求自己领地上的农奴相互通婚,并采取强制措施迫使他们达到一定年龄之后立即结婚,以便为自己生产更多的活的财产。
农村中强制婚姻的非人道性曾引起杰出的民主主义者拉吉舍夫的愤怒抨击;而罗蒙诺索夫则从学者的立场指出,这种做法妨碍了俄罗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因为这里没有爱情,生殖力是没有保障的”。他对农村的婚姻状况作了细致的观察,注意到了其中的流弊。!w/a.n`b-e!n!t!x-t¨.!n,e¢t?他写道:“为尚不能履行夫妻间义务的小男孩娶成年女子为妻——按年龄来说妻子常可作丈夫的母亲——这种情况在俄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已经成为习惯。这一有悖于自然的做法产生了有害的结果……男孩在自己的生育期之前没有足够的能力,而他成年之后,妻子又很快到了不能生育的年龄。”
在婚姻制度的改革中,专制政权竭力利用新规定来使婚姻问题直接服务于国家的利益。由于官僚制度的形成和正规军队的建立,需要越来越多的贵族青年充任文官和军官。当时,有许多年轻贵族以结婚为由拒服军役。彼得一世认为,对于这种“狡猾和欺骗”,最好的办法是规定见习军官得不到军衔和荣誉就不能结婚。他还把结婚作为促使贵族青年接受教育和训练的手段,1714年1月颁布的著名法令规定,打算结婚的贵族必须接受最基本的教育。这些措施使贵族阶层中的结婚年龄呈现提高的趋势。塔季谢夫在遗嘱中教育自己的儿子:在18 岁结束学业之后,是“产生爱欲”的时候了,但为了将来的顺利发展,还不应在这个年龄结婚,而最好去为国家服务,到24 岁再考虑结婚的问题。_优\品~晓·说+蛧? `首,发¢彼得一世认为,婚姻必须保证种族的繁衍和人口的质量。1722 年,他颁布了关于“傻瓜”的法令,其要旨是禁止不能胜任工作的人结婚。据此,参政院决定要找出那些不能学习和工作的白痴,不让他们结婚,以免产生低劣的后代,损害“国家利益”。对于愿意工作的“傻瓜”,可给予其一个“规定年限”的试用期,如果他能表明自己是胜任工作的,便能得到结婚许可。为了改良人种,彼得竟异想天开地从法国弄来了一个身高2.27 米的巨人,并为他选择了一个身材高大的楚赫纳女人作妻子,但结果并不成功。
彼得时代,教会在婚姻问题上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它的职能完全服从于世俗政权的目标,彼得堡政府要求地方神职人员执行新的婚姻登记制度,并把统计表册定期送往最高宗教会议。根据1721 年的宗教条例,禁止本教区的教徒到别的教区去举行婚礼,以便于神职人员对教徒的婚姻进行监督。条例还要求神职人员把“有疑问的婚姻”及时移送宗教机关。
由于波罗的海沿岸并入俄国版图,也由于同西方的联系更加广泛和多样,婚姻中的宗教问题变得突出起来。俄国东正教会历来禁止东正教徒与拒绝改宗东正教的异教徒结婚,现在这一禁令已不合时宜了。首先打破这个禁规的是彼得一世,他在皇位继承人阿列克谢与德国公主夏洛塔结婚时,没有要求这位皇储妃改宗。尽管此事引起人们议论纷纷,但当局仍然决定允许贵族乃至出身低微的人同异教徒结婚。
1721年3月,负责管理乌拉尔矿业工厂的塔季谢夫写信给矿业总局,说在当地的瑞典战俘愿意定居下来,但找不到相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