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威廉·退尔》和《清教徒》中的革命曲调总是得到狂热的喝彩,并在许多进步青年的心中燃起希望和理想之火。
画坛新风
农奴制改革前,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同样涉及绘画艺术。19 世纪初,俄国绘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学院派。学院派尊奉古典主义,其作品一般取材于圣经故事和古代历史,讲究画面布局,重视光线效果。到30 年代,勃留洛夫(1799—1852)的创作为俄国画坛带来了浪漫主义和生活气息。
勃留洛夫最初是在当画·家和装饰雕刻家的父亲指导下学画的。1809年进入彼得堡美术学院,1822年去罗马学习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绘画和雕塑,直至1835年返回俄国。在此期间,他已开始摒弃晚期仿古典主义绘画的冷漠和虚构的特点,而把浪漫主义热情和从生活中发掘美的革新精神引入了学院派艺术。1832年所作的油画《维尔萨维亚》突出地表现下人的造型美感。1833年完成的《庞贝的末日》气势磅礴地表现了庞贝城被毁灭的惨剧中最高潮的一瞬间,塑造了具有高度戏剧性的形象。这幅画虽然在选题、布局、人物造型方面还未能完全摆脱古典主义历史画的框框,但其创作方法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原则,在真实、可信的环境中,人物心理得到深刻的揭示。油画在国外展出时引起了轰动,同时也受到俄国进步文化界的高度评价,普希金、果戈里、赫尔岑都曾为它写过诗或评论文章。这幅历史题材的油画也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它是在当时一系列震动欧洲和俄罗斯的事件的背景下诞生的。赫尔岑曾指出,画家选择野蛮的、超理性的、毁灭性的自然力形象来作画,决不是偶然的。勃留洛夫虽然不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但显然敏锐地感觉到了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紧张的社会气氛,并通过自己的创作间接地表现了它。勃留洛夫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肖像画的大师。《瓦·亚·茹科夫斯基》、《亚·尼·斯特鲁戈夫希科夫》、《伊·亚·克雷洛夫》、《考古学家兰奇》和自画像是他的肖像画中最优秀、最深刻的作品。勃留洛夫是一个出自于学院派古典主义,但又破坏了这个体系的伟大画家。他的作品创造了俄罗斯绘画中前所未有的更为生动、多样的艺术形象,他的风格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