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于是,各国开始注重整合国内资源,将一部分资源用于军事行动,而另一部分用于稳固发展国内实力,不同力量的分编就逐渐形成了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剔除亲贵阶层,“集权”于君主一人之手,在战国中期的诸侯国内已经非常普遍。
这种集权式的统治,直接将封建社会分为两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人可以分得绝对的权力,国君跻身于“至高无上”的“天子”行列,但是这种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突变,而是在各国复杂的政治活动中,随形势逐渐演变的结果。
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内部,诸侯国君,卿大夫的身份与地位是与生俱来的,由不得个人放弃或选择,可想而知,数量骤增的是“士”这个阶层。在战火四起的年代,人数最多的阶层往往是最受影响的阶层,这些人,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选择新的出路。而广为人知的就是,士阶层涌现出了大批有思想有见地的饱学之士。各国为图霸业,就会选择贤能之人为自己效力,并且推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变革,政治结构较之以前更为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