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它

繁体版 简体版
打开它 > 假如这不是先秦 > 第11章完结

第11章完结

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小说家代表虞初,为西汉河南洛阳人。¨暁^税*宅. /已¢发′布?醉~欣/璋.洁~其事迹多已散佚。据《史记》、《汉志》所载,虞初于武帝时,以方士侍郎,乘马衣黄衣,号黄衣使者。虞初虽为西汉人,其功于小说家者为汇编丛谈之小说。虞初所作《周说》,共计九百四十三篇,原书失传。由于《周说》的失传,虞初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没有得到确立,仅见于书者唯《汉书·艺文志》而已。几乎所有的文学史都很少记载虞初的事迹和他的小说创作,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偶有所记,亦几近于《汉书·艺文志》而已。但实际上虞初对小说创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谭正璧编撰并出版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说:“书虽不存,但因之被推为古代唯一小说作家”。后世称虞初为小说创作的鼻祖。《文选·西经赋》中张衡云:“小说百家,本自虞初”,由此可以看出,虞初的地位之高。后人有以虞初为小说命名的,始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载《虞初周说》,张衡《西京赋》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虞初旧释人名,但明人搜集《续齐谐记》和唐人小说8篇,刻为一书,命名《虞初志》,《四库全书总目》作《陆氏虞初志》,直以“虞初”作书名。,艘+飕?暁~税~徃′ `耕*辛\蕞.哙+后汤显祖有《续虞初志》四卷,邓乔林有《广虞初志》四卷,大抵收集前人文章,非自撰写。清初张潮的《虞初新志》也是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二十卷。后郑澍若又有《虞初续志》十二卷。各种“虞初志”都是短篇小说选集,如《虞初志》《续虞初志》《虞初新志》等。虞初的《周说》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据东汉人应劭所说:“其说以周书为本”,就是说虞初是根据《周书》写成小说《周说》。因此有人估计《周说》很像是一部通俗的周史演义。《太平御览》第三卷所引《周书》三则,其写作风格类似于《山海经》,清代人认为是虞初的佚文。东汉末有人主张“《百家》杂说,请用从火”,要把小说全部烧掉。小说接近民间文学,与上层文士不相容,因此虞初的小说《周说》也被上层文士“从火”了。他们为什么憎恨小说,不许它存在呢?

我们来看当时社会对待小说家流派的态度。+6!吆′看\书.枉/ ?已_发*布\嶵¨鑫·漳_结+在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那个乱世,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这在《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中也有不少寓意鲜明的小故事,带有小说的意味。

但是,对于小说家这个流派,这些为各个王室效力的上层文士不仅不认可,还对此嗤之以鼻。“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庄子认为这些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而孔子有言:“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意思大约是:虽然是些小道理,但是也一定有值得注意的吧,但从长远来看怕受到这些小道理的牵制和约束,这就是做大学问的人不应该犯的错误了。但是也不能全盘否认这些小说,孔子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这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班固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对认识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东汉桓谭在其所著的《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认为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