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会问,难道军队扩充了,对一向羸弱的宋朝不是件好事吗?当然不是,就算是进入了军队之后,这些士兵们接受的不过也就是打仗的初级培训,在战场之上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可是,就算是这样的士兵在战场之上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朝廷依旧要为这些人来埋单。~餿.嗖_暁?税?惘? ·首+发·
在宋朝之前,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它们所实行的军制都是府兵制,一旦有了战事,才会去征兵。而被征召入伍的士兵,要带着自己的干粮,还要自己带着武器、坐骑,比如在《木兰诗》之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
到了宋朝之后,就开始实行常备军制,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战事,这些士兵的俸禄都是要给的。而且还要为他们每日操练所花费的银子埋单,军队所需的马匹、装甲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装备。如此一来,军费开支非常大,国家财政中很大一笔开销就是用于军费开支。\第*一-看?书\惘~ ^蕞·欣\彰\劫′埂`薪+筷?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这些开销对于宋朝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比如说在庆历年间,宋朝军队报给朝廷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25万人。相对于一个只有1亿人口的宋朝来说,这125万的军队是多么大的压力。到了仁宗宝元年间,陕西这一块的军费就是2000万贯。这还仅仅是和平时期的开销,如果有了战争,军费则又将翻几倍。
或许只有经济如此强大的宋朝才能担负得起如此重的压力。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了,宋朝的军队有很多都是在灾区征募来的灾民,所以军费开支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质。
基于以上种种,在宋朝,作奸犯科、小偷小摸的人都非常少,这也是因为国家的很多福利政策,所以百姓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8.以钱论交,合纵连横
或许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前面的几个小节里,我们多次提到过宋朝的军队,以及宋朝军队打仗的能力究竟是强是弱。/齐\盛.暁*税·枉? ¨嶵*新·漳_结-哽*新?哙·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许久,即便是宋朝在对外族的战事之中取得过七成的胜率,很多人也还认为宋朝是“弱宋”。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上发生的一个事件——“澶渊之盟”。这个事件,可能是宋朝最让人熟悉的历史事件之一,在诸多小说之中都提及过这件事情,最著名的就是《杨家将》。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之中,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999年开始,辽国就接二连三地在边境滋事,最初是掠夺财物,屠杀百姓,这让边境地区的居民日子过得极为艰苦。那时候,“杨家将”中的杨六郎杨延昭和另一位宋朝名将杨嗣等人积极抵抗辽军的入侵。可是我们都知道,辽国的骑兵速度极快、战术灵活,这让宋朝的军队感到压力倍增。宋朝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国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国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
宋辽战争长达25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设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成为大辽帝国。从以上资料来看,辽国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缔结“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
到了1004年,也就是宋真宗景德元年,宋太宗时期非常著名的宰相李沆去世,这让大宋王朝朝野震惊。宋真宗更是觉得迷茫,宰相故去,有谁能够担此重任呢?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曾经一直追随于他,叫做毕士安。在宋朝,往往都会有两个宰相,这刚刚有了一个候选人,于是宋真宗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