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王安石看到宋神宗不再像曾经那样坚持变法、信任自己,以他为人的孤傲来说,果真像电影中的那句台词,如果不想别人先拒绝你,那就要学会先拒绝别人。?s-o·s^o¢x!s!w*.*c·o+m+王安石拒绝宋神宗的方法就是写了好几封辞职报告,上交给领导。宋神宗一看王安石连辞职的理由都想好了,无非是什么年事已高、身体不适之类的借口,他明白,事已至此,挽留也没有丝毫办法了,干脆还是放行吧。
就这样,王安石打点好了自己的行李,决定返回老家去度过晚年。在宋朝,就算是要告老还乡,皇帝也会给个小小的地方官来做,这个地方官员的俸禄就相当于你的退休金。王安石要去的地方就是江宁府,从东京汴梁到江宁府得坐船。这一路的风景还算优美,王安石又是个文人墨客,免不了要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怀,可是他并不知道还有很大的波澜在等待着他。
船靠了岸,就像是浮萍找到了港湾,可是王安石看到的却是百姓们一副“痛打落水狗”的架势。当然百姓们是不敢真的抄起家伙和一个朝廷命官动手的,他们所用的方法还颇为文雅,武器就是文字。-求,书*帮? ?首.发¢
走了一段路,王安石感觉有些口渴了,于是乎就走进了一间茶社。小二们都站在茶社外面招揽客人,可是看到王安石却全当没看到。受到这样待遇的王安石不明所以,于是就想招呼小二哥,可是这话还未出口,却抬眼看到茶社的墙壁上写着一首诗:
祖宗制度至详明,百载余黎乐太平。
白眼无端偏固执,纷纷变乱拂人情。
这首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说这大宋江山的制度,早就由太祖赵匡胤制定好了,黎民百姓们生活得也是太太平平,没有一点点风波;可是有一个“白眼”却自命不凡,非要做些波澜壮阔之事,弄得这世道一点都不太平。这首诗里所说的“白眼”就是指王安石,据说因为他眼睛白多黑少,所以很多讽刺他的人都称他为“王白眼”。
看到这首诗,王安石恐怕也没什么心情喝茶了,于是又上了路。走着走着,看到了一座庙宇,想那王安石也是个喜欢观赏名胜古迹之人,于是他就走了进去。¢咸-鱼,看^书`罔? +已.发,布¢嶵\鑫/蟑¢洁,墙上仍然有一首诗:
五叶明良致太平,相君何事苦纷更?
既言尧舜宜为法,当效伊周辅圣明。
排尽旧臣居散地,尽为新法误苍生。
翻思安乐窝中老,先讽天津杜宇声。
甚至就连王安石去个洗手间,百姓们也不放过他,墙壁上仍然有诗:
初知鄞邑未升时,为负虚名众所推。
苏老《辨奸》先有识,李丞劾奏已前知。
斥除贤正专威柄,引进虚浮起祸基。
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声遗。
看到这里,王安石已经无法抑制内心的悲愤了,他扬声长叹:
事皆前定,岂偶然哉!作此诗者,非鬼即神。不然,如何晓得我未来之事?吾被鬼神诮让如此!人亦没有放过我啊,视我为猪、狗!悲哉!
冯梦龙的这篇文章,肯定是他构想出来的,当时的百姓肯定也没有写过类似的文章辱骂过王安石。不得不说的是,在当时的社会中,王安石的名气非常不好,那么究竟是谁,为王安石翻了案呢?这个人也是个改革者,他就是近代改革家梁启超,他曾经写过一本《王荆公》的著作,其中非常详细地说明了王安石变法始末和变法内容的评价。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本书,让世人对王安石的印象从一个猪狗之辈,转眼间成为了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其后,孙中山、列宁、蒋介石等人都曾经开诚布公地说,王安石的变法,实属精妙之举,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改革者。
为什么一个变法,却能够让人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其实一点都不难解释,王安石的变法策略,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过于超前,很多百姓不能明白这变法中的学问,只能凭借着自己的生活水平来决定自己的好恶。
恰好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大宋承受了几次天灾,这也导致了很多百姓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他们非但没能看到变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反而要经受灾难的考验,当然会把自己的满腔怒火全部转移给王安石。而那些给王安石翻案的人是旁观者,他们的慧眼自然能够识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