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10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丸^本*榊-戦, ?免?沸^越+犊′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然而后面的事情却大大超乎了岳飞的预料,那就是皇帝亲自发下了12道金牌,让岳飞班师回朝。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北伐又停止了它的脚步……
在岳飞之后,宋孝宗在位期间,也曾经很想要对金国进行北伐。1162年,宋高宗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就将皇位让给了太祖七世孙赵昚,史称宋孝宗,他是南宋公认的最英明的皇帝。
就在他刚刚即位的第二个月,他就着手为含冤而死的岳飞进行平反,同时也对秦桧做了相应的处理。可以说,刚刚当上皇帝就能够有如此作为的他,自然是在朝廷之中赢得了满堂喝彩。紧接着,他继续任用高宗末年那些坚持抗金、政绩卓著的大臣,陈康伯、虞允文、张焘等都成为新班底的核心。!薪+顽*夲′神′戦~ !追,醉*新′蟑.洁^
金主完颜亮南侵以后,迫于舆论压力,高宗不得不重新起用废黜近20年的主战派代表张浚,让他出判建康府,但绝不让他干扰自己的乞和路线。孝宗一即位,就召他入京,共商恢复大计,任命他为江淮宣抚使。对于宋孝宗的种种做法,高宗很不以为然,甚至还说:“毋信张浚虚名,将来必误大计,他专把国家名器财物做人情!”
但孝宗起用张浚、准备抗金的决心已定,向朝臣公开说:“朕倚魏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
隆兴元年,也就是1163年的正月,他任命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史浩为右相,当时左相是陈康伯。
史浩是孝宗当太子时的老师,他在孝宗走向皇位的途中起过不少作用,号称“智囊”,因而颇受尊重。但在对金问题上,他却是个安于现状的主和派,对孝宗锐意北伐始终持反对态度。
当时,西线吴璘在金主完颜亮南侵时不仅成功抵挡了金军的攻势,还攻占了原所属北宋的16个州郡,收复失地之广前所未有。+五¢4¢看¨书, *冕~废!跃_渎?但史浩却以孤军深入为理由,让孝宗下诏命令吴璘退兵保蜀,不仅使这新占州郡得而复失,而且使撤退的宋军在金军的反攻下伤亡2万余人。孝宗知道真相后大呼“史浩误我”,再授权吴璘自行决定进退,但已机会难再了。在东线,史浩也主张放弃两淮,固守江南,因张浚抵制,才未实行。
这时候的金国皇帝是金世宗,他曾经派使节到南宋,想要进行讲和。但是“靖康之耻”刚刚过去多少个年头,南宋又岂能真的忘掉那些耻辱和仇恨?所以拒绝是肯定的。金世宗一看,完全没有议和的可能性,那就打吧,谁怕谁啊?于是派仆散忠义为都元帅坐镇东京,统一指挥黄河以南的各路金军,对南宋实行以战压和的政策。
在这种态势下,南宋朝廷中和战两派也不得不摊牌。张浚主张孝宗北上建康督战,下诏出师北伐。在朝廷之上,他说:“中原久陷,今不规复,其他豪杰必起而取之。”这意思很明显,就是说中原地区已经落入敌军手里太久了,如果今天我们不打,他日也会有其他人去攻打,真是这样的话,那对于南宋来说就是大大的不利。
唉,要说这个张浚还真有远见,若干年之后,蒙古就成了主动攻打金国的“豪杰”。
史浩则针锋相对地反驳:“若中原真有豪杰却不能亡金,正证明金人统治的稳固,未可贸然出兵。”如果有其他能人去攻打金国,但是金国的政权却依然如此坚固,正说明金国势力很强,我们不能贸然出兵。
双方你来我往地争论不休,这个争论一直持续了数日,都没有争出个结果来,最后还是宋孝宗拍了板——打!
隆兴元年四月,为了防止主和派的反对,孝宗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北伐的诏令。史浩因宰相不得与闻出兵大事愤而辞相,孝宗同意他出知绍兴府。史浩放弃陕西与两淮确是馊主意,但反对草率北伐仍有可取之处。
张浚接到北伐诏令后,日夜赶路,赶回了建康,调兵8万,号称20万,一路由李显忠率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