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在辛亥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民报》月刊(《二十世纪之支那》后身)在日本东京破土而出,作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衫`叶`屋· ~已¨发?布`最?薪′蟑.结′孙中山撰写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甫一出世,即举世风靡,仅创刊号就重印了7次,发行1.7万多份。由胡汉民、汪精卫、陈天华、朱执信等执笔的文章,鼓吹革命不遗余力,青年学子争相阅读,很快就与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形成对峙之势,强有力地吹响了革命的号角,“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誓言从此回荡在历史的夜空中。
[记事]
5月8日,清廷军机处致函各省督抚“严行查禁”《革命军》、《新广东》、《新湖南》、《浙江潮》、《黄帝魂》、《新民丛报》等“悖逆”书刊,共列举了23种,指控它们“骇人听闻,丧心病狂”。
8月15日,创办不到一年的《安徽俗话报》出至22期停刊。
8月16日,直隶总督袁世凯下令禁阅《大公报》,直到11月初才解禁。
8月27日,宋教仁、陈天华等6月3日在日本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因第二期刊出的《日本政客经营中国谈》一文,被东京警察厅以“妨害安宁秩序”全部没收,并勒令停刊。,w′u+x?i¢a+n+g′l`i-.,c¢o!m`
9月,昆明《云南日报》一位主笔因为刊出演绎、介绍黄宗羲《原君》的文字,遭到拘捕,被充军。
秋天,汉口《楚报》中文版主笔张汉杰,因刊载张之洞与美国签署的粤汉铁路借款合同密约全文,并着论抨击,被判处10年监禁,报纸遭查封。
11月24日,广州《拒约报》(旬刊)出版了3个月即遭查禁。
12月26日,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读到四川留日学生办的《鹃声》报,大为惊恐,即上疏清廷,要求通过外交途径予以“封禁”,“毋使出版”。
《鹭江报》(旬刊)因报道金门教案的消息,被英国领事提请厦门当局封禁,共出了90期。
1906年:“刀放在脖子上还是要说”
1月17日,宋教仁拜访东京新智分社社长宫崎德太郎,曾想委托他们在上海的分社代销《民报》,因“《民报》内容太激烈”,未达成协议。~q·u`s·h.u¨c*h,e`n¨g..^c\o?m`3月25日,《新民丛报》在上海《申报》刊出广告:“本报开办四载,久为士大夫所称许,故销售至一万四千余份,现第四年第一期已到,订阅者争先恐后,此诚民智进步之征也。”从这两件事大致可以想见《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差别。也难怪这一年,《新民丛报》与《民报》之间,即梁启超与汪精卫、胡汉民之间,就立宪还是革命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6月29日,因“苏报案”入狱的章太炎刑满获释,当晚就登上前往日本的轮船,受到留日学生的盛大欢迎,不久他加入《民报》,从第7期起担任总编辑。在愈演愈烈的论战中,《民报》发行量上升到1.7万份。12月15日,清廷电令上海、天津各地海关,严查来自日本的报刊、信件,主要就是防止《民报》之类革命书刊传入本土。
针对清廷查禁《浙江潮》、《江苏》、《鹃声》、《湖北学生界》等留学生期刊一事,天津《大公报》早在2月10日就发表过《论支那现今第一大问题》的评论,“排满革命之风潮如是其激烈哉?禁无从禁,劝无从劝”,指出要改变这一状态,“惟有实行宪法、开国会、立议院而已矣”。
9月1日,清廷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诏书。9月16日,上海《申报》、《时报》、《中外日报》等五报联合在张园举行“报界庆祝立宪会”,支持预备立宪。10月4日,金天根在北京创办《宪法白话报》。11月11日,雷奋在上海办《宪报》(月刊)。12月16日《宪政杂志》(月刊)、《预备立宪官话报》在上海创刊。遗憾的是清廷从官制入手的预备立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并无实质性的改革,新官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