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它

繁体版 简体版
打开它 >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 第7章完结

第7章完结

然而大刀阔斧正干得起劲的崔浩却全然不觉这些危险,他又开始想在历史领域作出一番事业。~如?文¨徃¢ /唔-错·内.容′他把自己总编的历史书刻在石碑上,全公布在交通路口,而上面恰恰记载了很多这些鲜卑人祖先偷鸡摸狗的事。这时,鲜卑人的愤怒终于爆发了,接连向太武帝告状。野蛮人的毒素再次在太武帝身上爆发(因为那石碑上肯定也有他祖上的丑事),他下令将清河与崔浩同宗的崔氏全部灭族。但这还不够,崔浩的亲家——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得灭族。仅此一案,被诛杀的近两千人,北方的名门几乎为之一空。

崔浩的用心其实非常良苦,他欲借助鲜卑武力的外壳,将华夏文明注入其中,达到华夷融合的效果,以期重振汉人的荣光。可惜当时拓跋鲜卑族的野蛮力量又过于强盛,而他的改革过于激进。而改革一定要给别人留一条活路,当然,这条路其实最终也是留给自己的。除了激进外,他的改革还有什么致命之处呢?

胡化的潮流在北方大地又占据了上风,华夏文明的复兴似乎又开始遥遥无期。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7

然而两位横空出世的人物却如同彗星般划破了这漫漫黑夜。-兰!兰~蚊^学. ~冕~废¨悦^毒,

第一位是文成冯太后,史称其“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而她推行汉化的最大助手李冲也是她床上最亲密的爱人。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了均田令、太和十年改立了三长制,这时的孝文帝虽然已登基了14年(其实他当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但这个国家真正的权力都掌控在冯太后的手中,所以她才是这场改革的总设计师,而冯太后出生于汉人的家庭。

如果没有均田制奠定的良好经济基础,没有三长制实行后形成的和谐基础,孝文帝后来的一切文化改革都是空中楼阁,而崔浩的改革就是只注重文化层面和急功近利而一败涂地的。(和北魏的改革近似,我们的改革开放也是最早先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农业上积累一定的财富,然后转向工业改革,发展市场经济,最后才缓缓转向文化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历史上成功的改革者无一不是先从奠定经济基础开始。)而我们如果稍懂点历史,那都知道如果没有均田制,还会有隋唐王朝的鼎盛辉煌嘛? 做好了这两项工作,冯太后安心地离去了,因为她已经给自己的事业选定了最好的接班人。/优¨品¨晓_税′王¢ ¢庚`欣^蕞~全_

这位继承者便是孝文帝,深受祖母(冯太后,不是亲生的)影响的他更加痴迷于华夏文明,他的汉化改革几近疯狂。没有了祖母的束缚后,他已经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了。他第一件做的事情是搬家(迁都),因为他深知要想让手下这批乡下人过上文明人的生活,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都送到城里去。当时北魏的国都是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是军事要地,易守难攻。但这地方四周的土地却很贫瘠,经常要闹灾荒。一旦遇到荒年,国都里的人都要像蚂蚁搬家般涌到中原讨饭吃。更可怕的一点在于平城的北面已经出现了一个更野蛮的民族——柔然,而慢慢已经适应了定居生活的鲜卑人已不同以前一样能征善战了,北魏的军事威力已逐渐衰落,而避开这个野蛮人的最好办法就是离他远点。可供孝文帝搬家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黄河之北的邺城(就是西门豹混过的地方),二是黄河之南的洛阳。邺城对孝文帝的诱惑的确是很大的,因为当时北魏的财政收入大多数来自于河北之地,那里是北魏的粮仓和丝绢产地,而邺城是后赵、前燕的旧都,城市基础非常好。但洛阳这时已经荒凉残破,河南的经济也远远落后于河北。但邺城的繁华没有挽留住孝文帝改革的雄心,他在邺城搞了一次朝拜的彩排后便毅然决然地迁都了洛阳(公元494年)。因为洛阳曾做过汉、魏、西晋的旧都,在孝文帝眼里,唯有如此,北魏的政权才能继承他们的传统,成为真正的华夏正统,才能让那些中原巨族名门死心塌地地跟随自己。

但帝王搬家却不同普通人那么容易,不仅没有“孟母三迁”的自由自在,而且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孝文帝搬家付出的便是亲生儿子的生命。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8

孝文帝的改革

孝文帝的太子元恂长得非常肥胖,很怕热,而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