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教传入中国,塔庙之盛,没有超过永宁寺。·3!0-1^b+o′o+k`..c!o-m*可惜永宁寺后来毁于大火。着火之时,朝廷派了一千多的羽林军来救火,但火势太猛,已无可挽救。洛阳的百姓道俗都来观看,悲泣的声音传遍全城。而当时便有三个和尚扑到火中,与此寺院一同焚毁。大火经三月不灭,周年犹有烟气。
自从有了永宁寺这个中央样板寺后,太后又命令各州都要建五级浮图,搞得民力凋敝。这也不怪,我们北京有天安门广场,各个城市也都仿效着要建气势磅礴的城市广场,免得跟中央拉开太多距离,古今同理啊。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当时的王公、贵人、宦官、羽林都争相在洛阳建寺,一个比一个雄伟壮丽,整个洛阳城里大大小小的寺院竟达一千余所,寺院占到了整个城市建筑的三分之一。
除了建寺院外,胡太后对还广设斋会,经常给佛寺施舍财物,动以万计。而当时的佛寺还有免除徭役、兵役的特权,于是一般的平民都选择了和尚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趋之若鹜地跑到寺院里,以逃避日益繁重的王役。整个北魏王朝竟有僧尼两百余万,占北魏编户人口的十五分之一,寺庙高达三万余所,实在是骇人心目。
胡太后受其姑姑影响,自幼便喜欢佛法,有点个人信仰,本无可厚非,但如此搜刮民脂民膏,耗费国家财富,实在罪责难逃。.秒*璋¨截¢晓\税?王! ?醉`芯-漳,截~庚/新·哙`
implove:其实我已在“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7”提到文成冯太后于孝文帝亲政前离开人世:
做好了这两项工作,冯太后安心地离去了,因为她已经给自己的事业选定了最好的接班人。
这位继承者便是孝文帝,深受祖母(冯太后,不是亲生的)影响的他更加痴迷于华夏文明,他的汉化改革几近疯狂。没有了祖母的束缚后,他已经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了。
宇文兄:前面背景的东西交待得是有点多,现在已经往回收了,今天把胡太后和六镇的事贴上。
套用汤用彤的一段话:
佛 学 当 时 在 南 北 两 方 , 因 受 所 在 地 文 化 环 境 的 影 响 , 也 表 现 同 样 的 情 形 。 北 方 佛 教 重 行 为 、 修 行 、 坐 禅 、 造 像 。 北 方 因 为 重 行 为 信 仰 , 所 以 北 方 佛 教 的 中 心 势 力 在 平 民 。¨微¨趣?暁?税*蛧· `唔¨错!内\容! 北 方 人 不 相 信 佛 教 者 , 其 态 度 也 不 同 , 多 是 直 接 反 对 , 在 行 为 上 表 现 出 来 。 当 时 北 方 五 胡 很 盛 , 可 是 他 们 却 渐 崇 中 国 固 有 文 化 , 所 以 虽 然 不 是 出 于 民 族 意 识 , 也 严 峻 地 排 斥 佛 教 。 南 方 佛 教 则 不 如 此 , 着 重 它 的 玄 理 , 表 现 在 清 谈 上 , 中 心 势 力 在 士 大 夫 中 , 其 反 对 佛 学 不 过 是 理 论 上 的 讨 论 , 不 像 北 方 的 杀 和 尚 、 毁 庙 宇 那 样 激 烈 , 并 且 南 方 人 的 文 化 意 识 和 民 族 意 识 也 不 如 北 方 那 样 的 强 , 对 外 来 学 问 取 容 纳 同 化 态 度 , 认 佛 教 学 理 和 固 有 的 玄 学 理 论 并 没 有 根 本 不 同 之 处 。 换 言 之 , 南 方 佛 学 乃 士 大 夫 所 能 欣 赏 者 , 而 北 方 的 佛 学 则 深 入 民 间 , 着 重 仪 式 , 所 以 其 重 心 为 宗 教 信 仰 。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14
牝鸡司晨的年代
第二宗罪为奢侈无度,耗尽国力。北魏当时国富民强,周边小国的纳贡不绝,到胡太后执政时国库里已经钵满盆满。有一次,胡太后率领群臣视察国库,看见堆积如山的绢布,一下子心情大悦,便下令让大家随便搬绢布,能搬多少就搬多少。其中一个叫李崇的大臣虽然已是身家过亿,这次却不顾自己已经快要六十岁的年纪,拼了老命去搬。结果由于搬得太多,一下子闪了腰,摔倒在地。胡太后看其如此贪婪,便让手下人夺走了他原先已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