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它

繁体版 简体版
打开它 >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 第48章完结

第48章完结

从此役看出,侯渊与尔朱荣在滏口战场上的风格几乎是一脉相承。+墈,书¨君? .最¨芯*璋*结-庚,鑫.快,他们面对的都是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众,在战争的初期都是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在正面交锋后,都采取了伏兵之计,突袭敌人的身后;在处理数倍于自己的战俘时,都采取了“释放”这一缓兵之计,尔朱荣的目的是为了稀释敌人的能量,再分道押解,而侯渊更是青胜于蓝,直接把这战俘转化成了自己埋伏在敌人城中的炸药,自己只是在城外轻松点燃了导火索,便将敌人炸得粉碎。他们在沙场上能知己知彼,虚实结合,又擅出奇兵,目光长远,对暂时的胜利不沾沾自喜,才做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事。而侯渊的胜利也是在尔朱荣的预料之中的,在临出发前,有人替侯渊请兵,尔朱荣拒绝了,说:“侯渊临机设变,是其所长;若总大众,未必能用。今以此众击此贼,必能取之。”

对自己的手下了如指掌,知人善用,是尔朱荣的高明之处。

扁桃体先生:我已经说过火焰塔的这篇推理文章影响很不好,尤其对一些无瑕去阅读魏书、梁书原作的人更是如此,想必你也是中了他的毒,而且很深。\x~i+a.n,y.u-k`s~.?c`o_m?天涯上已有人对其进行了反驳,我是没心思去做这事了,你可以去查查。

我单举陈庆之的洛阳防御战,因为这是火焰塔先生考证似乎最下功夫的地方。他只列举了《魏书》的《尔朱荣传》来说明陈庆之没在北中城防守,而《魏书》的《刘灵助》、《杨侃传》却明确写了尔朱荣久攻北中城不下,又无渡船而欲退兵的糗事。

荣讨擒葛荣,特除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幽州刺史。又从大将军、上党王天穆讨邢杲。时幽州流民卢城人最为凶捍,遂令灵助兼尚书,军前慰劳之。事平而元颢入洛,天穆渡河。灵助先会尔朱荣于太行。及将攻河内,禽灵助筮之。灵助曰:“未时必克。”时已向中,士众疲怠,灵助曰:“时至矣。”荣鼓之,将士腾跃,即使克陷。及至北中,荣攻城不获,以时盛暑,议欲且还,以待秋凉。¨s′o,u·s+o-u`2\0-2`5+.?c¨o*m?庄帝诏灵助筮之。灵助曰:“必当破贼。”诏曰:“何日?”灵助曰:“十八、十九间。”

果如其言。车驾还宫,领幽州大中正,寻加征东将军,增邑五百户,进爵为燕郡公,诏赠其父僧安为幽州刺史。寻兼尚书左仆射,慰劳幽州流民于濮阳、顿丘,因率民北还。《刘灵助传》

及车驾南还,颢令萧衍将陈庆之守北中城,自据南岸。有夏州义士为颢守河中渚,乃密信通款,求破桥立效,尔朱荣率军赴之。及桥破,应接不果,皆为颢所屠灭。荣因怅然,将为还计,欲更图后举。《杨侃传》

《资治通鉴》在这一段战役的时候,是《梁书》、《魏书》互相参考的,比较客观:

战尔硃荣与颢相持于河上。庆之守北中城,颢自据南岸;庆之三日十一战,杀伤甚众。有夏州义士为颢守河中渚,阴与荣通谋,求破桥立效,荣引兵赴之。及桥破,荣应接不逮,颢悉屠之,荣怅然失望。又以安丰王延明缘河固守,而北军无船可渡,议欲还北,更图后举。

但火焰塔先生宁愿不相信司马光等大儒下的十几年功夫,也要自己亲历亲为,在那里凭借不全的资料推论出三点高论来,结果弄得漏洞百出。 一个连魏书都没看全、看仔细的人(从他对史料掌握的情况可以看出),便这么大张旗鼓地去否认一个历史名将的功绩,这是学历史的人可取的态度吗?怀疑是好事,但大胆假设、小心考证才真正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陈庆之入洛的事我已在上面的一些回复贴上说过一些观点,整体上认为:梁书肯定是略有夸大,魏书却是特意避而不谈。希望扁桃体先生好好看看,不要再拿这篇漏洞百出的推理文章去荼害别人了。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60

武川甲士定关中

平定韩楼后,纵观整个北魏,尔朱荣只剩下了最后的一个挑战者,那便是盘踞关西一带数年的万俟丑奴。此时的万俟丑奴已称帝两年,他的年号是“神兽”。他称帝的当年,波斯国送给了北魏王朝一头狮子,结果被他半路截获,将其变成了波斯国献给自己的贺礼。他从未见过这么威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