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它

繁体版 简体版
打开它 > 近代国造舰船志 > 第6章完结

第6章完结

进入暑期台风季节,福建沿海多大雨、风暴,6月19日,船政面临了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兰!兰~蚊^学. ~冕~废¨悦^毒,当天晚上9点以后,西南风骤起,狂浪扑岸,正在营造第一号轮船的船台右侧前方,一块宽约130米、纵深30余米的江岸坍塌入江,形势岌岌可危。警讯传来,沈葆桢立刻亲率官员、夫役奔向江岸,在船台外围江岸赶钉入三层木桩加以保护,最终化险为夷,后来又将江岸全部改为石岸加固。(7)从船政至此的建设来看,无论是人祸天灾,可谓历经坎坷,如若不是掌事者有坚定的决心,很可能船政事业几次就会中道夭折。

由于大量材料都是来自海外的现成品,第一号轮船的建造过程更类似于在外国技师指导下的装配学习过程,通过组装来熟练中国的工人。1869年2月7日,沈葆桢上奏清廷,报告第一号轮船的船身已经完工。在报告中沈葆桢用了大量细致的技术语言,对成果的来之不易做了说明。

由于第一号轮船的结构是全木质,需要选用大量合适的木料作为船材,然而台湾的樟木产自深山,难以运出,总工程师达士博于是亲赴暹罗购买柚木。\飕*飕~暁*税+网_ `罪,新~蟑.结.埂+薪·哙+1868年10月11日第一艘运木船“华德西乐”从暹罗运到柚木五百余节。沈葆桢、日意格立刻组织第一号轮船船体施工,然而后续的运木船却迟迟不至,于是被迫前往厦门和香港的外国船厂商购木料,但是数量极为有限,“虽俱陆续到工,而撮壤涓流,随到随尽”(8)。这种捉襟见肘、左腾右挪的日子过了两个月后,12月4日后续的第二艘暹罗运木船“麻勒阿三丁”到达马尾,运来用作船肋骨的曲木270余节,方木190余根,以及用作船壳板的柚木板360余片,缓解了燃眉之急。紧接着,12月10日第三艘运木船“安密俐”也到达,运来的木料更多,计有曲木1220余节,方木220余根,柚木板190余片。至此船政的木料储备终于充盈,不仅第一号轮船完全足用,还有大量木料可用于后续船只的建造。(9)木料到齐后,利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船体终于完成,可以设想,如果木料供应及时,第一号轮船的建造速度必定会更快。+1¢5/9.t_x?t\.*c-o·m*

沈葆桢的报告中还特别记载了一个施工细节,足见船政大臣对于造船的认真、关注程度。全船龙骨、肋骨搭建完毕,封船壳板时,由于尾部的肋骨非常弯曲,需要把船壳板也进行弯曲才能安装。洋员们在船台旁设立了一座特殊的筒形装置,将柚木船板放入筒中,封闭筒口,而后用锅炉向筒内供汽熏蒸船壳板,两个时辰后木板便柔韧如牛皮,“曲折随心”。(10)

船壳板封钉即将完成的第一号轮船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869年的春天,船政大臣沈葆桢竟然开始自学起了物理(当时称为格致、格物),科举出身,满腹圣人经典的传统官员开始对西方科学孜孜以求,不能不说是一种可喜的巨大转变,也可以看出沈葆桢任事的勤勉。操控如此近代化的工程项目,总理大臣自己如果能够拥有相应的基础知识,显然对于主持大局、监督洋员都有好处。在阅读船政所藏的相关书籍时,沈葆桢还上书总理衙门求助,见到如此好学的官员,总理衙门乐得助力,一下子寄来了五套新印的物理书《格物入门》。沈葆桢逐细攻读,认为“较之前人所辑奇器图说、近人所刊重学数等书,尤切实晓畅”,申请再下发五套,以便组织船政中国官员学习。(11)在船政学堂学生们传来的英文、法文朗朗读书声中,船政官员不是吟诗作赋、对月高歌,而是一起在刻苦攻读物理、高等数学,成了中国官场上的一道奇景。

“万年清”即将下水时的照片,可以看到原本垫在船体下方的船台枕木已经被一根根木撑代替。此时的“万年清”船体已经完成,但是桅杆、烟囱等上层建筑还需在下水后装配。

1869年的春节船政厂区在繁忙中度过,除了随机器运到而陆续兴建的厂房车间外,大家关注的焦点都聚集在第一号船台上那艘日益完整起来的轮船身上。从正月到四月上旬,“广招捻、钻各匠,捻灰、穿孔、塞罅、沤钉,铁匠打镶铁粱、铁胁、铁条等件”,将船体基本完成。四月至五月,一面制作安装桅杆、舵叶等件,一面在洋员的悉心指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