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正值中国北方遇到灾荒,急需轮船从南方运输粮食北上接济,船政原有的“永保”、“海镜”两艘改型轮船不敷使用。¨齐^盛^暁`税·王* _追*嶵.辛*章^踕/而船政厂内,计划为南洋建造的大型巡洋舰因为计划拓展马力,图纸正在做更改,一时难以措手施工,“厂中工程较松”。吴赞诚于是决定抓住这段空闲时间,利用起库存现有的康邦立式蒸汽机,建造一艘铁胁木壳结构的运输舰,“遇有急需,转运必更迅捷”(22)。
“威远”级军舰中,唯一一艘能够体现“兵商两用”思想的军舰——“康济”。
铁胁木壳运输舰的设计方案以“威远”、“超武”为母型,在其基础上扩大首尾楼的面积,以作为船员的住所,腾出原有的舰内舱房用于载客装货。1878年7月12日,新船铺设龙骨开工,船政工厂编号为第三号铁胁轮船,至1879年7月20日,建造完毕成功下水。船政大臣吴赞诚当年年初因劳成疾,突患中风,经奏准前往江苏常州孟河镇寻找孟河医派的费氏、马氏名医求诊,将船政事务交由曾主持“元凯”级军舰建造的提调吴仲翔负责,因而新船下水仪式时实际由吴仲翔主持。!墈′书?君¢ ?冕′肺\粤`读!不过吴赞诚交卸前,为这艘他一手谋划开工的军舰预先命名,定名为“康济”。(23)
虽然更改了设计,采用商船造法建造,然而实际上“康济”就是“威远”级的特殊改型,虽然舱面之上拓展了舱房,舰体骨架铁胁与“威远”却并无二致。军舰的所有长、宽、舱深、吃水等数据均和“威远”、“超武”舰完全一样。“康济”的动力选用的就是立式康邦蒸汽机,功率750实马力,设计航速12节。
“康济”舰下水时,只是完成了船体的建造,所有舱面的桅杆、烟囱、风筒、飞桥等都需要在舾装阶段完成。1879年8月21日,船政大臣吴赞诚从马尾乘轮船前往江苏就医,出发当天上奏清廷报告了启程日期,以及对走后遗留事务的安排。其中提及,因为船政养船经费紧张,吴赞诚经过函商南洋大臣沈葆桢,决定由其安排轮船招商局认领第三号铁胁轮船“康济”。~纨`夲?鉮¢占` .唔+错*内′容?为适合商用,由招商局派专员前来船政,趁舾装阶段,提出具体要求,对上层建筑再作一定改造。(24)
经招商局派员会看,并绘图要求船政按样更改,最后出现在世人眼中的“康济”已与母型“威远”、“超武”的外观有了较大变化。所有的更改均以满足商用为前提,“威远”级军舰的三根桅杆中撤除了中桅,只保留前后桅杆,与商用无关的风帆索具、桅盘等全部撤除。舱面之上,嫌原来加大首尾楼的办法还不够彻底,干脆从首楼至尾楼全部加盖成了客舱,露天甲板全部封闭。原先布置在露天甲板上的机舱棚建筑转而布置在了加盖的舱房顶部,军舰的驾驶台也改到了舱房顶部,布置在前桅之前。如此一番更改后,“康济”完全变成了一幅商船的相貌。(25)
1879年末,“康济”舰在船政厂前测试轮机完毕,“试轮旋转合度”。船政委派“扬武”舰管带张成选带部分水兵驾驶,于1880年1月8日驶至罗星塔江面,9日清晨放洋出海航试,测得航速12节,“船身坚固,机器精良”,宣告成功。(26)随后,立即通知招商局自行派员来马尾接收船只。
由招商局船员驾驶,1880年4月4日,“康济”顺利抵达上海。孰料,此后不久,围绕“康济”舰顿生轩然大波。当年的5月8日,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行文总理衙门,称招商局派员赴闽接收“康济”时,曾出海进行航试,